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题:外媒看中国防疫:“强劲的经济复苏就在前面”
新华社记者
近期,境外媒体纷纷关注到,北京等已渡过疫情高峰的中国城市,复工复产步伐加快,消费活力涌现;道路上的卡车数量增长,国内航班数量上涨,出境航班预订量上升,影院人数增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中国经济将出现强劲复苏,并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起到明显提振作用。
“中国经济将实现比预期更快的复苏”
外媒称,在中国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后,上海、武汉等多地民众参加跨年庆祝活动,祈福新一年更美好。
法新社1日报道说,在北京,年轻人涌向俱乐部、音乐场所和酒吧;在上海,戴口罩的年轻人在标志性的外滩附近街道上迎接新年到来;在武汉,午夜钟声敲响时,人群放飞节日气球。
中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北京等多个城市生产生活陆续恢复正常,经济活力复苏。
多家外媒对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后的经济复苏保持乐观。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经济学家的观点说,2023年中国经济出现更快、更强反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彭博社观察到,元旦前一周,北京、成都和武汉等地的地铁乘客人数增加40%—100%,交通拥堵程度上升约150%—240%,表明这些地区的居民正重返工作、购物和餐馆。
彭博社报道指出,虽然经济社会活跃度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但北京等城市活力的快速反弹表明,一旦这波疫情过去,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比预期更快的复苏。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花旗银行分析师预测说,中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1%,达50万亿元人民币,绝大部分主要城市1月中旬前将渡过疫情高峰。报道称,投资者和分析师预测“未来一年将更加光明”。
路透社报道援引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的观点称:“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强劲的经济复苏就在前面。”
“全球投资者渴望回到中国做生意”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1月8日起实施。内容包括:不再对入境人员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对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取消国际航班的客座率限制;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
多家外国在华商会等机构认为,此举有助于恢复中外人员往来和商务旅行,重振投资营商信心。
美联社报道说,对于中国结束对入境旅客实行隔离,众多外企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朝着重振商业活动迈出的重要一步。报道援引中国美国商会董事会主席华刚林的话称,“这为恢复正常商务旅行扫清了道路”。
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预料新一年外国高管们将前往中国。一家在中国内地设有工厂的大型日本制造商的高管表示,他和同事预计将很快赴华。
这篇报道援引投资机构PAC创始人廖明的话说,全球投资者渴望回到中国做生意。
“在世界迎来2023年之际,中国已经准备了一份礼物。”肯尼亚《民族报》网站在一篇题为《中国防疫新政策对世界经济是利好》的报道中说。
文章说,新政策为疫情以来没有返回中国或者没有去过中国的国际学生的未来注入希望,也让许多商人有机会重新激活他们在中国的商业网络。
世界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复苏
“无论如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会逐渐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世界最终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复苏。”美国福布斯新闻网题为《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新阶段对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说。
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疫情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旅游消费国,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游支出超过2770亿美元。
美国《华尔街日报》题为《中国人“报复性旅行”将提振2023年旅游业》的报道称,中国重新开放边境意味着中国游客的回归将提振过去依赖他们的企业,特别是在一些周边国家的企业。重新开放对中国的航空公司和旅行社来说显然是好消息,且这些利好将向更广范围扩散。
《金融时报》援引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沈思文预测,到2023年夏季,中国游客出境游将恢复至2019年同期约50%的水平。上海一家旅行社的经理说,1月下旬农历新年期间将出现旅游“井喷”。
“我们预计,这将对其他东盟国家的经济产生比越南更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关联度更大。”越通社报道援引越南资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科卡拉里的话说。
路透社把中国消费者即将为世界各地带来的经济提振比喻为“报复性”反弹。
这家通讯社报道说,中国占全球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的21%。随着1月21日开始的中国农历新年假期临近,全球各地的酒店、餐饮行业也开始做好准备,希望从即将到来的旅游热中获利。
肯尼亚《民族报》报道认为,中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利好全球经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望在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激发当代青年的斗争精神******
作者:樊小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代青年重任在肩。高校要深入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年激发斗争精神,明确斗争方向,增强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斗争方向。一百多年来,一代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力量。崇高理想信念犹如明灯,指引广大青年攻坚克难、坚定前行。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向青年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青年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引导青年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是敢于斗争的大方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
汲取精神滋养,增强斗争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青年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无所畏惧、攻坚克难的昂扬斗争精神。我们党的奋斗历史,中国青年为实现民族复兴奋勇争先的光荣历程,是当代青年增强斗争意志的最好教科书和营养剂。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既梳理清楚历史脉络又抓住生动鲜活细节,既讲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又讲当前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把典型事件、人物、精神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动素材,为青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供精神滋养和思想支撑。引导青年深刻认识到,我们通过不懈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要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从而坚定敢于斗争的意志品质,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做到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
砥砺奋斗行动,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实现梦想,必须勇于奋斗。广大青年要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洪流中,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不断提高斗争本领,用青春和汗水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更多贡献。引导青年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努力“向下扎根”,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攻坚克难的本领、创新创造的本领、化解矛盾风险的本领,把发扬斗争精神体现在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在向着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接力跑中跑出属于这一代青年的好成绩。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